李红兵摇摇头,“只有三层把握,看今晚能不能挺过去,帮我煎药。”
“好!”老广头挽起袖子,“煎什么药?”
“内药,参附汤合生脉散三剂,清瘟败毒饮三剂,雷真君逐火丹三剂,另备五味消毒饮合、黄连解毒汤加减、五苓散、小承气汤、排脓散、泻心汤、吴朱萸汤、麻仁丸。”
“外药地榆散,黄连膏,生肌玉红膏。”
“你熬内药,我给你报药材用量,外药我来做,赶紧吧!”李红兵头也不抬,在药材堆里寻找制作外药的药材。
啊!
这么多药剂。
病人才十多岁,身体受不受得了?
老广头第一次看急救病人需要配这么多种药剂,张了张嘴巴,把问题又咽了回去,中医治病最忌讳同行乱多嘴。
找药、分药、煎药。
院子里每个人都动了起来,红旗和三泡不懂药,但可以帮忙照看炉子,洗药材、盯着炉火。
很快。
院子里飘散出浓浓的中药味,村民们寻着闻来到医务室,见到几个人忙的前脚不挨后脚,稍微一打听,知道是来了个快被烧死的孩子,立马挽起袖子帮忙打下手。
“李大夫,李大夫,你快进来,小五子不停说胡话。”医务室里面许海涛焦急的跑出房间。
“你看着药,慢慢搅,劲不能大。”李红兵叮嘱一位帮忙的村民,起身走进房间。
烧伤的小五子躺在病床上,焦黑身体表面还在渗出腐臭脓水,四肢微微抽搐,嘴巴微张,含含湖湖说着什么。
李红兵号完下脚脉,皱起眉头。
壮热口渴,烦躁不安,神昏谵语,脉细数。
这是气血两燔之症。
“老广头,清瘟败毒饮熬好没有,送一剂进来。”
“知道了!”
过一会,老广头端着一碗汤药走进来,李红兵接过药对许海涛说道,“扶起来,我来喂药。”
压舌板撬开小五子嘴巴,强行把一大碗汤药灌进去。
掏出针匣,再次使出乱刺针术对六个穴位入针,用本源之力加固穴位,并疏通经脉行气,辅助汤药加快祛除瘀血,排除烧伤之毒,凉血开窍。
一旁老广头眼睛放光,默默掏出手机,打开摄像功能,对准李红兵治疗手法,上回放过一次雀啄术视频,就让那帮老东西在群里闹翻天,到现在还有人询问施术者是谁。
奇怪。
这次李小子怎么没用雀啄术,反而穴位上瞎几把乱戳,也不怕伤到穴位。
退针十分钟后,创伤部位就开始哗哗地流脓水。
随着药效发挥,小五子不在胡言乱语,四肢抽搐减轻不少。
李红兵把完脚脉,用感知检查小五子的生机,暗暗叹口气,这一波算是挺过去了。
“你盯着点,用纱布擦掉浓水,持续喂温水,有什么动静喊一声,我去做外敷药。”
叮嘱许海涛后,李红兵快步走出房间,外面还有各种药剂等他处理。
地榆散。
此方具有清热、解毒、泻火,收敛生肌作用,使用地榆、大黄、黄柏、寒水石四种药材。
《本草纲目·卷三十六》甚至有“宁得一斤地榆,不用明月宝珠”的说法。
地榆收敛之性较强,为治疗皮肤烧烫伤的要药。
大黄清热解毒,是治疗烧烫伤的主药。
黄柏除清热解毒外,还能燥湿,具有防止水湿渗出的特点。
寒水石清热泻火,诸药配伍,共奏凉血解毒、生肌止痛之功。
将四种药材放入粉碎机里磨成精细粉末。
连续磨了三次,装了半盆地榆散,李红兵拿进房间交给许海涛,“把药粉均匀撒在烧伤的部位,只要化掉,就重新撒,直到不在渗脓水为止。”
这边。
老广头守在咕都咕都的药罐旁,焦急嚷道,“李小子,参附汤合生脉散快敖好了,缺主药人参。”
“别急,人参马上送到。”
李红兵继续埋头配置黄连膏。
话音未落。
瞎子急匆匆跑进院子,扫了几眼,在人群里找到李红兵,几步走上前。
“太爷,拿来了。”
“给老广头。”
瞎子又扭头走到广亮面前,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递过去。
老广头疑惑的接过纸包,打开的瞬间失口喊道。
“玛德,是野山参。”
周围帮忙的村民们同时扭头看向老广头手里的纸包。
林区人从小就有采药的习惯,不能说多懂行,但一般药材还是可以认出来,对于大名鼎鼎的人参,更是听说过却没见过,只知道很珍贵很值钱。
老广头没想那么多,低头看着手里的野山生。
参芦头有新鲜断口痕迹,表面还沾着泥土,一看就知道是刚从土里挖出来的。
作为一名行医几十年的千金派老中医,最为擅长健康保健和延年保健,对于有百草之王的人参熟悉的不能太熟悉。
野山参很好辨认,几句话就可以鉴别。
芦碗紧密相互生,圆膀圆芦枣核艼,紧皮细纹疙瘩体,须似皮条长又清,珍珠点点缀须上。
而纸包里就是一颗正儿八经的野山参。
眼睛一扫就能看到十多个芦碗,参茎形如圆柱状,参腿分菱角,参须细长灵动。
掂了掂重量,大概在一两多一点。
老广头惊讶的望向李红兵,“李小子,你真打算用这根野山参,可不便宜啊!”
“有多贵?5000能卖到不?”三泡伸长脖子问道。
老广头鄙夷的看三泡一眼。
“5000你吃个屁,就这根参,最少能卖四万,还抢着有人买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